癌症一词,我们早已不再陌生,随着发病率的上升,癌症也正越来越多的侵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于其发病病因、治疗存在着知识盲区、成见和误解,影响了对于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其中肝癌为典型代表。
我国是具有肝炎和肝硬化背景的肝病大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例及死亡率接近全球总数的一半。肝癌的发生和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过度饮酒吸烟等多种原因相关。肝癌早期通常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所以大部分患者会掉以轻心,一旦感受到明显不适才就医时,大多已经进入中晚期,所以肝癌的早发现早诊治十分重要。
手术治疗是肝癌患者首选治疗方法,是获得长期生存的最重要手段,但肝癌患者因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原因,多伴有血小板减少,又是手术的禁忌。那么血小板减少的肝癌患者到底能否走上手术台呢,下面让医院肝脏外科肝脏移植中心主任文天夫教授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专家简介
文天夫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导师、医学博士
医院肝脏外科肝脏移植中心主任
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肝胆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肝胆胰疾病防控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肝脏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外科学分会脾-门脉高压学组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会长
四川省肿瘤学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促会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四川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
-点击视频,查看专家的解读-??
Q1
通过和病友们的沟通,发现大部分人都手术治疗了,那肝癌的都有哪些手术治疗方法?手术指征是什么呢?为什么说手术治疗是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最重要的手段呢?
文天夫教授:
肝癌早期通常是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的,但是出现症状后会伴随肝区的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表现。肝癌恶性程度高,发展快,与“肿瘤”赛跑,把握关键时期是“取胜”的至要法宝。
手术治疗是“取胜”的“加速器”,特别是Ia、Ib及IIa期肝癌患者。手术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和肝移植,手术方式又包括开腹和腹腔镜微创,同时术后辅以消融、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IIb、IIIa肝癌患者经过全身治疗及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治疗后,要继续评估患者手术的可能性,来获得更长期的生存[1,2]。
Q2
无论是开腹还是微创手术,手术前除了对肿瘤的评估,患者全身状态评估也必不可少,我们知道凝血功能是术前检查的重要项目,血小板情况也是重要一环,您能为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文天夫教授:
肝癌的患者多伴有肝功能障碍、脾功能亢进等症状,导致血小板生成素缺乏使其产生减少,脾功能亢进又可能导致抗血小板抗体生成及免疫介导形成肝外损失,多重影响导致肝癌患者血小板减少[3]。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在手术的过程中,止血是重要环节,再加上肿瘤周围血管丰富,如果患者血小板减少,在50×/L以下,术前未予纠正,患者不能接受手术治疗。所以血小板是术前评估的重要一项。
Q3
患者术前的情况我们需要谨慎评估之外,术后的情况也同样重要。而血小板情况在手术之前需要评估纠正之外,术后是否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