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治教学
摘 要: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主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中国论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15)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主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必须承认教改实践和新的理念还有较大的差距,困惑、迷惘常常阻挠教改的深入。下面就思想*治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几个普遍性问题谈一谈我的肤浅的看法。
一、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确实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诸如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本人所听的课堂,几乎都能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进课堂。但是仔细观察,也发现有不少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或六人小组里,每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讲什么。类似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少,如几乎没有什么思考价值的问题放在小组里讨论;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讨论;没有提供足够的讨论时间;学生不会倾听和补充,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反馈和正确的评价;时间和效率失调;教师调控、指导不及时;不善于捕捉讨论中出现的新“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仅是第一种现象问题的解决,就既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又需要教师们发挥聪明才智,精心设计好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梯度,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要通过学生的感悟与思考,达到明理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也不是观望,而是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认知的进程,思维的障碍,合作的效果等等。在反馈意见这一环节,教师尤其要认真聆听,及时鼓动学生补充或是自己做出补充,发挥其主导作用。
二、如何解决教学深度、广度和教学进度的关系
思想*治新课程与其他科目一样删除了原来繁、难、偏、旧的东西,而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发展有用的东西。在使用课改教材的过程中,老师们反映:新教材知识容量大,按照课时规定无法完成教学进度。我们在听课中发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比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新课程已经将商品的基本属性及其关系、货币与金银的关系、货币的其他职能等内容删除了,但是有不少老师尤其是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仍然将这些内容在课堂上向学生做详细的分析;另外,对某些在教材中以辅文形式出现、课程标准仅作一般性了解要求的知识,有的老师则又将其作为重点内容对学生提高要求。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仅是影响教学进度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认为思想*治这门课程太深奥了,有的学生因此对思想*治课产生反感。不难看出,这些老师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老师必须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加强对《普通初中思想*治课程标准》(实验)的学习。以《普通初中思想*治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尊重教材,备课之前,首先列出本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细目表,做到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三、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活”与“实”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追求“双基”的落实,“求实”、“求稳”是其主要特征。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有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学生学得太“死”,太封闭。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各项潜能的发展,即生动活泼的生命发展过程。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倡导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教师目前普遍采用的策略有:1、让问题进课堂;2、让合作学习进课堂;3、让多媒体技术进课堂;4、让民主的师生关系进课堂。老师们在说课中都谈到这些策略,想尽一切办法让课堂“活”起来。但是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一些老师仍然不知不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这样的课堂,尽管老师竭尽全力想要把课上得活跃一点,如观看媒体演示、设计问题导读、组织讨论、进行表演等,但课堂上的气氛仍然沉闷,多媒体成为一种摆设,表演成为课堂上的“做秀”。以致有些课堂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把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