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评:开放的城市应有被讨论的空间
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本身应该有被谈论和争鸣的空间,这种争鸣背后对应的是城市的多元特质和丰富的可能性。
近日,两个80后关于深圳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帖子红遍了微博和各大论坛。《80后的万言呐喊书:深圳我真为你羞愧》和《广州和深圳是怎么跻身北上广深之列的》,两篇帖子,一个悲观,一个乐观,各有友追捧拍砖。而对于发帖的行为本身,一些媒体和专家则给予了“是出于对深圳的爱”的评价。
《80后的万言呐喊书:深圳我真为你羞愧》的作者来深已5年,目前在福田区梅林一家IT行业公司上班。他坦言,对于深圳,虽然总是在挑毛病,但“爱要远远大于恨。如果没有深爱,大可一走了之,又何苦如此费心费力”。《广州和深圳是怎么跻身北上广深之列的》的作者则称自己居住在广州,目前是“自由职业者”。这两位发帖者对于自己帖子的走红均表示事先并没料到。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城市是可以被谈论的。批评也好,褒扬也罢,公民都有这样的权利和自由,无需刻意地用“爱”来证明其正当性合理性。而若的确是出于爱意和善意,当然最好不过。
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本身应该有被谈论和争鸣的空间,这种争鸣背后对应的是城市的多元特质和丰富的可能性。如果一座城市在众人眼中都是一种色彩、一个形象,那么不是观察者出了问题,就是城市本身出了问题。
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也要给予人们充分谈论和争鸣的空间。城市要听到赞美,也要挨得了批评,甚至于,城市应该主动创造条件让市民积极关注城市的发展,提供争鸣的空间,多一些刺耳的批评和质疑声,没什么坏处。
多年前,一则名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帖子曾引发广泛关注,文中所传递的忧患意识,成为推动深圳发展的动力之一。眼下两则有关深圳的帖再次走红,对深圳而言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