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住着院却出院过来找我们手术,这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期望,他把性命交给我们,我们一定要百分之两百地认真对待,才能不负重托”。
术前检查意外发现难切除肿瘤急坏高龄大爷
一位75岁高龄男性患者邹爷爷,既往胃镜检查发现胃角隆起病变有3年余,考虑诊断为胃窦小弯侧脂肪瘤,2个医院拟行手术治疗,在术前检查中意外发现自己得了肝癌。影像显示,邹爷爷的肝脏肿瘤位置特殊,位于肝尾段近肝门区。该肿瘤前有中肝静脉、后有下腔静脉、上有右肝静脉、下有右门静脉及胆管,要想从大血管的重围中切除这个肿瘤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稍有不慎即会引起致命的大出血。该院的专家们建议他保守姑息治疗,但病人家属不愿接受放弃手术治疗的方案。多方打听后,有医生告诉他们可以找中医院(医院)的王槐志主任试试,因为王槐志教授是重庆市最早做肝移植手术的医生之一,技艺精湛、操作精细。
详察细看全科讨论确立最优化方案
邹爷爷在中医院肝胆胰腺外科办理入院后,主管责任组*书明教授和谭明达医师为他安排了细致的检查,汇总各项检查数据后,提交全科进行讨论。年12月21日的例行病例讨论会上(肝胆胰腺外科每周二、四两天例会讨论新入科病人和拟手术病人情况,全科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实施下一步治疗方案)。主诊医生*书明教授向全科说到:“我组新收一名男性75岁患者,既往史……,医院转院来求诊的,影像学结合检验报告基本判定是肝占位性病变,但肿瘤位置特殊有侵犯血管可能,特请全科会诊,看是姑息治疗还是根治性切除”。“这种肿瘤位置确实太特殊了,紧贴重要血管,手术风险太大,安全起见采用微波消融或者其他姑息治疗手段吧”。一时间,“能不能切、切不切”这一话题在医生们之间激起了激烈的讨论。术前病灶位置
全科会诊讨论病人情况
王槐志主任分享病情判断
“肿瘤紧邻周围重要血管组织,可能已经造成侵犯。但我觉得肿瘤和血管之间还有可以操作的空间。如果采用我们自己独创的分离方法,精细化操作就有可能将血管全部分离开来,对肿瘤进行完整切除”,王槐志主任一边讲述自己的判断依据,一边演示治疗方案。“请迅速安排三维重建检查,待结果出来进一步确定手术方案”。很快,初步方案得到了谢炜(年新当选的重庆名医)、郑明友等教授的支持。全科依据三维检查结果确定手术方案
12月24日,三维成像结果出来后,证实了“肿块虽紧邻周围重要血管组织,但仍有机会可以完整切除肝脏肿块”的判断。经与病人及家属商量后,确定“行开腹探查,根据术中情况争取肝脏肿块根治性切除,若术中无法切除,再术中行肝肿瘤微波消融治疗”的方案。不惧困难精致基本功挑战操作极限
12月25日科室术前工作准备完善,邹爷爷被接入手术室,王槐志教授主刀,带领由谢炜、*书明、谭明达等几位教授组成的豪华手术团队,开始了这例风险极高的手术。通过4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在几乎零出血的情况下,顺利将肝脏肿块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明确为肝细胞癌。“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找好肿瘤与周围血管的间隙,做好肿块与血管、胆管组织的分离,就能很轻松地把肿块完整地切下来”。尽管术后回忆起来,王槐志主任仍是那么地轻描淡写。但真正的行家都知道,手术的难度极大,对术者的体力、精力、技艺都是极端的考验。要做到肿块与血管组织的精确分离,既要对解剖结构有相当充分的认识,更要人对手术器械的感觉配合达到精准控制,因为间隙稍微没找准或者手稍微一抖就可能戳破血管或者肿瘤组织,造成严重的影响。“我平时喜欢把电刀调到25那一档,操作时手腕放松才能保持平稳,找准间隙,一点、一点切割,不能贪多图快,要小步快跑,才能把误差控制在毫米级”。这是他年轻时数万小时器械配合练习练就的技艺和数千例手术实战中获得的经验总结。不负重托精心护理为确保顺利康复
“医院住着院却出院过来找我们手术,这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期望,他把性命交给我们,我们一定要百分之两百地认真对待,一定要把病人照顾好”。这是每次在病例讨论和交班查房时王槐志主任向责任组必做的交代。“给病人换药或者做其他任何有创操作时,一定要换位思考。视病人如自己,你们就会认真地去考虑每个操作的细节,做到手法轻柔”。他查房时经常督促科室的全体医生。因术中创伤小、操作精致,术后护理精细,邹爷爷很快便与正常人一样恢复了正常饮食活动,在术后CT、血像、肝功等系统检查正常后,就出院了。春节前,邹爷爷来院复查,他所有的指标都恢复了正常。与医护人员合影
经历绝望到欣喜,病人由衷地向我们致谢并留影。这是对我们持续续追求极致技艺、变不可能为可能的鞭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